相关推荐
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特色和翻译原则.docVIP
2024-11-10 18:29
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的特色和翻译原则

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特色和翻译原则.docVIP

  摘 要: 随着全球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加强,我们很有必要把中国的相关事件和政策实时地介绍给世界。由于时政问题都是在特定环境和时期产生的,都用特殊的词汇来表达,这些词汇可能是第一次出现的,没有先例的。因此,要想准确地表达其含义,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需要译者做大量的工作。本文就从分析时政词汇的特点入手,提出了时政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时政词汇 特色 翻译原则   一、中国时政词汇的特点   1.新   就“汉语时政新词语”的范围界定来看,这类词语包括当前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形势和大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肖水来,2008)。国家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些新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例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三个代表”、“与时俱进”、“两手抓”、“双规”、“地方粮票”等。这些词汇都是对应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都是没有前车之鉴的、全新的表达方式。而且很多词汇只适合于当时的某个年代,或者某种情况,例如,“农业学大寨”、“楼上那个楼下,电灯电话”,这些语言已经成为过去式,只适合于当时的国情。此类新词语差不多每年都会出现,它们都是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在英文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   2.深厚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加上上下五千年固有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传统的、时髦的、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新提法、新说法正不断地出现在这类表达上,可谓土洋结合、雅俗并举,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这类词语的表达力”(张爱华,2007)。这类词语反映了中国现时独特的国情、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大锅饭”,比喻不管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律都有饭吃;“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定的职业、职位;还有,汉语历来有使用形象加强表达的传统,现实社会中人们也喜欢采用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表达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因此,即使在极正式的政治、经济文件中也不时闪现出这类活泼、生动的表达。它们有的来源于汉语原来就存在的词语,赋予了新的比喻义,如“婆婆”,原指丈夫的母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婆婆”附上了独断专行的文化色彩。近年来,有人把对下面瞎指挥和不明智、不民主的顶头上司叫“婆婆”。再有,每年的各种会议中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机构名称和新的政治术语、行话等,比如“职工代表大会”、“讲师团”、“菜篮子工程”、“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等。另外,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内方外圆,对国人的语言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使得我国的一些政治术语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显得艺术、高明、更富人情味的同时,又有点委婉、模糊。比如把救济说成是“送温暖”,厂矿里的多余人员说成“闲富人员”;把做坏的准备说成“做两手准备”;把失业说成“待业”和“下岗”。再则,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西方许多国家的截然不同,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于他们的地方。比如我国强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个人主义”(李凌,2009)。   3.新闻特色   需要翻译的时政内容,基本都具有新闻的特色,都是作为新闻介绍给外国人的。而外国人了解中国时政的主要途径就是新闻媒介。影响比较大的新闻媒体,例如路透社、美联社、新华社等都把政治新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我们随便浏览一份报纸,就能在头版最重要的位置找到时政内容。因此,这些时政词汇一般都同时具有新闻宣传的特点,简短有力,主题鲜明,表达生动,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翻译原则   1.灵活掌握中国英语问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特色时政词汇特色和翻译原则.docVIP】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quote/6466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nhjcxspj.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