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门诊、没有住院部;只看常见病、慢性病,挂号费、检查费便宜,提供价格低廉的药物和基本的辅助检查;慈善援助药品发放窗口常年面向困难群体发药,每年发放慈善援助药品价值超2亿元……车水马龙的永丰路畔、姚江边,有一幢并不起眼的五层小楼,宁波市华慈医院在此默默为甬城百姓服务了20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家医院的年门诊量虽不大,但口碑很好,2001年开诊以来颇受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欢迎。作为当年全国第二家、省内首家慈善医院,宁波市华慈医院诞生和成长的背后有太多爱心的助力。
1
在医保覆盖面 还没那么广的年代 开办一家慈善医院是个创举
今年85岁的宁波慈善总会原副会长童明学是华慈医院的筹办者之一。“这家医院背后,倾注了不少慈善人的心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童明学回忆,2000年,宁波原市委书记、时任宁波市慈善总会会长项秉炎因为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贫困家庭,发现不少家庭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了创办一所能为广大市民、特别是困难群体服务的慈善医院的设想。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市委、市政府都表示支持,于是市慈善总会就开始筹划起来。
“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性的想法,当时我们调查过,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家专门的慈善医院。”童明学回忆,时任宁波市第二医院院长张乐鸣表示,该院愿意为慈善事业出一份力,这让他们有了专业后盾、办院底气。之后卫生、人事、民政、市医师协会、市红十字会等部门也都表示大力支持。
“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想法,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事。”宁波市第二医院原院长张乐鸣牵头创办过不少医院,但市华慈医院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家。“当时改革开放实行了20多年,经济发展了,但相关的医疗保障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完善,医保覆盖面不广,医保保障水平也不高。”他回忆,当时正是因为有宁波人的爱心支持,所以筹办过程特别顺利。
“项会长提出,我们要筹办一家没有住院部,只有门诊部的医院,看常见病、慢性病,用普通药、平价药的医院。”童明学回忆,为了选址看了很多场地,最后还是觉得宁波市第二医院提供的一幢江边老楼最合适。
“医院刚创办的时候,如果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另起炉灶,肯定要花很多钱,依托二院能节约不少开支。”张乐鸣回忆,二院提供的这幢楼紧邻医院,又相对独立,经过几番改建,如今这幢楼一直沿用至今。
2
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诊 只用了短短不到1年时间
提供场地、推荐人才、帮助购置设备、分享后勤服务……依托宁波市第二医院的支持,宁波市华慈医院的筹备工作顺利开展,张乐鸣兼任了医院首任院长。现任宁波市华慈医院院长桂国珍,也是张乐鸣极力举荐的。“她曾是护士长,当时是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团委书记,人很能干,特别热心。我觉得要办好一家慈善医院,必须要有千方百计做好事情的热情。”
“医院筹备的时候,只有我和另外一位二院临近退休的毕美琴医生算华慈医院的固定员工,我们白天要忙着办理各种手续、装修、设备等事情,没时间见面,每天晚上碰头或是打电话交流一下彼此的工作进展,有时候一个电话要打1个小时。”宁波市华慈医院院长桂国珍回忆,2001年初刚受命筹办医院的时候,她焦虑得几个晚上睡不着,一想起自己没经验,也没有类似案例可参照,再加上人手少,感觉压力山大。
今年75岁的皮肤科医生毕美琴如今还在华慈医院坐诊,她是医院首批两位员工之一。毕美琴回忆,华慈医院的房子曾当过病房,后来是宿舍和库房,原来的电梯也无法使用,要把二楼、三楼改建成诊室、化验室、检查室,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童明学还清楚地记得,为了让建设医院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就连医院改建X光室需要的铅粉,桂国珍借来磅秤都要一袋一袋复称过。正是她这认真的劲头,让施工人员也不敢懈怠。
3
医师协会一纸倡议书 全市600多位医生 主动报名免费坐诊
“宁波华慈医院是一家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在医院即将开业之际,宁波市医师协会向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发出倡议,欢迎加入‘扶贫济困、救死扶伤’的行列,共同关爱生命,奉献爱心……”2001年12月初,宁波各大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则由宁波医师协会发起的倡议书。当时,华慈医院的各项开业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缺的就是坐诊医生了。
倡议书发出后,宁波各大医院的600多位医生纷纷响应,雪片般的义诊(报名)登记表递交到了华慈医院。
“这个专家是二院的,这个是第一医院的,几乎每个大医院都有。”在华慈医院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叠叠泛黄的医生义诊(报名)登记表,很多医生如今都是宁波的知名专家。他们在登记表上详细写下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可以义务坐诊的时间。拿着这些表格,桂国珍有太多的感动和敬意:“刚开始几年,专家都是免费坐诊的,直到现在,很多专家都没有坐诊费,只有来回的打车费,但他们还是很乐意来。”
“华慈医院很幸运,得到了宁波各大医院的支持。”毕美琴说,初创期,她的核心任务就是落实坐诊医生。每天,她都忙着和各家医院的医务科、专家沟通,邀请专家来华慈医院坐诊,或者组织义诊。“大家都知道华慈医院主要面向困难群体,都很有爱心,非常支持。很多大专家日常的工作已经很繁忙了,打过一次电话,就会固定一周中哪个时间段前来坐诊,不需要每周再联系。”
4
开诊第一天只有7位患者
经口口相传,一周年就接诊超过1.5万人次
2001年12月8日,浙江省首家、全国第二家面向低收入群体的慈善医院——宁波华慈医院正式开诊了。桂国珍清楚记得,医院开诊第一天只接诊了7位患者。
既然是慈善医院,华慈医院到底和其他医院有何不同?“挂号费就不一样,当时大医院看专家的挂号费是9元一次,华慈医院不管什么级别的专家都是1元的挂号费,遇到困难患者这1元钱都免了,药费和检查费也有减免。”桂国珍介绍,华慈医院的药品也和其他医院不一样,医院进药的时候选择的都是专挑药效可靠、产地口碑好但价格便宜的药。
“当时像头孢类药品市场上有40多种,最贵的40多元一盒,最便宜的3元多一盒,只要药品可靠,我们尽量选便宜的。医院用得最多的抗菌药是普通的青霉素,每瓶只要几毛钱。”桂国珍说,为了尽量减少贫困患者看病支出,当时医院还把药品拆零,论片卖给患者。
“很多坐诊专家知道有价格便宜又有效的药品或者器材,就会推荐给我们。”桂国珍记得,曾有一位膀胱造瘘的贫困患者来求助,她每个月要换一根造瘘管,在其他医院换一根造瘘管要150元。华慈医院四处打听,为患者找到只要10元一根、效果也不错的造瘘管。这款造瘘管,如今患者已用了十几年,虽然当初10元一根的价格已经涨到了30多元,但对于患者来说仍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毕美琴回忆,华慈医院刚开诊的时候,前来就诊的主要是宁波市慈善总会发放了慈善卡的持卡困难群体,卡里的余额可以直接用做检查费、药费等。不少困难患者来就诊后觉得体验很好。
时间长了,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了华慈医院不止是给困难群体看病,普通百姓也能来就诊,病人也多起来了。大家渐渐发现,一些在大医院要“抢号”的医生,在华慈医院可以相对容易地挂上号,挂号费、检查费等也确实比其他大医院便宜不少。医院开诊一周年,接诊就超过了1.5万人次。
5
老专家坚持长期来坐诊
设备商被感动,决定无偿捐赠设备
如今,市华慈医院一年的门诊达13万-17万人次,体检人次超过5万,在桂国珍看来,医院能有今天,除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最主要是有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老专家默默奉献。
今年80多岁的外科专家盛瑞章,华慈医院开业的时候,刚退休的他还在民营医院坐诊,从报纸上看到慈善医院开诊的消息,他辞去民营医院的高薪岗位,主动要求来坐诊。这以后,不论刮风下雨,盛医生每周五、周日在华慈医院坐诊,坚持了十几年,一直坐诊到78岁。虽然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元的交通补贴费,但老专家尽心尽责,乐此不疲。
资深冷冻激光科医生张天来,也是退休后主动来华慈医院坐诊。他的病人很多从杭州、台州、舟山等地远道而来,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一两点钟也是常有的事。为了让患者少等待,他常自带饭菜上班,缩短吃饭时间。医院冷冻激光门诊刚开时,要买一套设备,张天来医生主动参与和设备商的谈判,一次次苦口婆心地还价。最后,设备商被他感动了,索性无偿捐赠了其中一套价值4.2万元的冷冻激光设备。
“我们医院虽然小,但很温暖,很团结,就像一个大家庭。”医院预防接种科科长胡勇多外科医生出身,曾在西藏比如对口支援。他和同事们一起把医院的犬伤门诊,打造成宁波市年接诊量最多的规范化犬伤门诊,每年接待犬伤初诊患者3万余人次。在普外科门诊遇到别的医院看到都头痛的久治不愈伤口的老年患者,他总是耐心地用尽可能少的费用为患者处理伤口,时间长的坚持服务1年多。
6
患者把华慈的医护人员当亲人
有老患者费时一个月
写下感谢信
医护人员的默默付出,收获了良好的口碑,20年来,患者写来的感谢信像雪片一样,存了几大箱。
家住海曙孝闻花园的徐光美老人因为经常在华慈就医,对这里的医护人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发现华慈医院医患关系融洽,负面的事例很少,专门花时间在医院试图“捕捉”一些“瑕疵”之处,也只发现医院在宣传资料发放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浪费的问题,而且医院接到他的建议后马上就改进了。老人于是花费1个月时间写下近3000字的感谢信,把医院比作姚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贫困截瘫患者丁银凤,因为需要每月去医院更换导尿管,十分不便。2004年她试着打电话给华慈医院,医院了解到她家境贫困、负担较重的状况后,决定每月无偿上门为她服务,至今已坚持17年。半个月前,记者跟随华慈医院医护人员到丁银凤家再一次上门服务,发现她精神状态很好,看到医护人员就像见到了亲人。
“他们经常是下了班,顾不上吃饭,就先来给我换药;我还住在老房子的时候,出门打不到车,他们就顶着大太阳,走出去很远很远;拆迁的时候,我们的临时住房进大水,暂住在宾馆,他们饿着肚子到处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宾馆来……”丁银凤十分感激地说,“17年来,虽然自己的家因为拆迁搬了又搬,医院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换了又换,但华慈医院对自己的照顾风雨无阻,从没有间断。”
7
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少了
面向特殊群体服务多了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来华慈医院就诊的救助对象逐渐减少,面向困难群体发放的助医卡从每年1万余本,减少到1300余本,但困难精神疾患的精康卡就诊人次不断增加,计生特殊家庭和星宝(自闭症孩子)群体也成了医院关注关爱的对象。桂国珍院长认为,一家医院要发展,必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才能更好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开业之初,就和市精神病院合作每周安排专科医生坐诊,同时备齐常用的精神科药品,方便精神科患者就医。2018年12月开始的精康卡实时结算业务,仅2020年完成该类患者接诊近3000人次。
2016年11月,市计生协在华慈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计生特殊家庭健康关爱中心。至2021年11月,医院已完成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免费健康体检258人次,提供由医院志愿者全程陪同就医的关爱家庭绿色通道服务70余人次,院内外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讲座600余人次。
8
每年完成体检5万多人次 体检和疫苗接种成为 除慈善外的两张名片
每到体检季,总是华慈医院最热闹的时候,退休职工体检、高考体检、征兵体检……体检和疫苗接种如今成了医院除慈善外的两张名片。
作为一家慈善惠民医院,除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外,市华慈医院承担了部分政府民生工作和指令性工作。医院承担了每两年一次的宁波市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企业退休职工)和宁波市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健康体检工作,还承接了高校招生体检、征兵体检以及健康证体检。在确保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情况下,医院克服医疗用房紧张、医务人员缺乏的困难,通过最大限度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拓展各类体检服务项目,增加医院的业务收入。早在2002年上半年,医院就根据自身特点,接纳了刚改制不久的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原宁波拖拉机厂、宁波动力机厂等单位职工体检业务,多年来不断拓展单位职工体检业务。仅2020年,医院就完成体检达58781人次。
疫苗接种方面,从2008年6月开始,医院承担了原市疾控中心24小时开放的犬伤门诊及预防接种工作,率先在全市开展犬伤就诊信息化,从2018年12月开始实行狂犬疫苗电子监管码项目,便于疫苗进行全程追溯。2020年共接种各类疫苗10.45万针,2021年1月-10月已接种12.01万针。
医院成立20年来,这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医院面积从1200平方米增加到3586平方米;人员从2人到现在的100多位员工;年门诊量从1.5万人次增加到13万-17万人次;年健康体检量从1100人次增加到5万余人次;每年发放的慈善药品价值超2亿元。
桂国珍说,虽然华慈医院慈善功能发挥的作用有所弱化,但医院仍然会坚持20年来扶贫济困、救死扶伤的宗旨,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健康宁波建设号召,做好做精慈善惠民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拓展医疗业务,继续为甬城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特色医疗健康服务。
链接:
医院体制和名称变迁
2001年12月成立之初,医院被命名为“宁波华慈医院”;2002年9月-2005年4月,宁波华茂集团捐赠100万元,冠名“宁波华茂慈善医院”;2006年4月,医院更名为“宁波市华慈医院”,一直沿用至今。
医院刚创立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2006年3月,医院体制调整为市慈善总会主办、纳入市卫生局统一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2012年1月,调整医院隶属关系,原市慈善总会所属的宁波市华慈医院调整为市卫生局所属。
记者 孙美星 王颖 徐露清
本文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quote/175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nhjcxspj.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