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系统  参数    蒸汽 

杭可科技研究报告: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受益全球锂电扩产浪潮

   日期:2024-11-07     移动:http://yishengsujiao.xhstdz.com/quote/596.html

来源:雪球App,作者: 未来智库,(https://xueqiu.com/9508834377/227941002)

杭可科技研究报告: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受益全球锂电扩产浪潮

(报告出品方:安信证券)

1.核心观点: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受益全球锂电扩产浪潮

锂电后道设备行业竞争格局较好,盈利水平高。锂电池生产工艺分为前、中、后以及 模组 PACK 四道工序,设备价值量占比分别为 4:3:2:1。其中,后道工艺直接决定电池成品 率和最终性能参数,且发生爆炸的概率远高于前中道,是高技术含量、高危险性的环节, 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竞争格局来看,后道设备行业内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设备厂 商仅有少数几家,竞争格局较好。2021 年在锂电后道设备行业的市占率为 19%, 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受益于行业较强客户粘性和良好竞争格局,锂电后道设备主要参与企 业盈利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环节。

锂电后道设备市场空间广阔,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朗。锂电后道设备位于锂电池产 业链中游,主要终端应用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传导逻辑为:终端应用销 量加速增长,推动电池厂产能加速扩张,设备投资意愿增强,从而带动中游锂电设备订单 高增。受益于终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以及电池制造技术进步,锂电设备需求有望维持 高景气度。根据我们测算,预计 2025 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市场规模 489 亿元,2022-2025 年 CAGR 达到 19%。随着下游锂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且行业技术壁垒持续提高,锂电 后道设备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朗,绑定大厂且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将持续受益。

的成长性来自两方面:1)公司竞争优势明显,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2)海 外疫情边际影响减弱,公司盈利能力拐点已至。 1)杭可科技技术和产品业内领先。对比、、珠海泰坦等竞争对手,公 司的收入规模、盈利能力都基本优于竞争对手。公司的领先优势来自于业内领先的技术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客户资源优势,以及高度自制化的生产模式,相对同 行业采用外协加工的设备企业来说,公司的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更低、交付周期灵 活可控。公司目前已进入 LG 、三星 SDI、SKI 等国际一线龙头电池厂供应 链,且不断通过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客户粘性。未来随着下游电池 厂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2)海外疫情边际影响减弱,公司盈利能力拐点已至。2020 年海外锂电扩产受疫情拖 累,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未来随着海外疫情得到控制,海外电池厂有望开启 大规模产能建设。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5 年海外锂电设备需求 CAGR 21%,高于国内 CAGR 14%。具备出海能力的将持续受益全球扩 产浪潮,公司 2022 年订单结构有望优化,盈利能力和业绩有望双升。

2.公司介绍: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具备提供后道整线解决方案能力

2.1.锂电后道设备龙头,深耕行业20余年

公司是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 生产与销售,在充放电机、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系统核心设备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能提 供锂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根据我们测算,2021 年公司在国内锂电后道设 备市占率约 19%,龙头地位显著。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充放电设备和内阻测试仪等其他设备两大类,①充放电设备:为后 处理系统的核心设备,通过对单体电池电压、温度的检测来实现对各类蓄电池进行容量自 动分类筛选及配组,主要应用于电池化成和分容环节;②其他设备:主要包括为内阻测试 仪、分档机和自动上下料机等设备,主要应用于电池检测、分选环节。

公司前身杭可仪成立于 1984 年,以实验室用老化筛选设备起家,1997 年公司切入锂离 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业务,首台 64 通道圆柱锂电池化成设备开发成功。2011 年杭可科 技成立,2015 年公司重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锂电后道设备业务。经过 20 余年的锂电后道业务深耕,公司已发展成锂电后道设备龙头,具备提供锂电池后处理工 序全套整线解决方案能力,下游客户包括韩国三星、韩国 LG、日本索尼、宁德、比 亚迪、等国内外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商。2019 年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2.2.业绩持续高增,盈利能力短期承压

2015-2021 年,公司营收从 2.58 亿元增长至 24.83 亿元,CAGR 为 46%。公司收入呈现 快速增长主要系全球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电池厂加速扩产,锂电池生产设备需求 高增,公司作为锂电池后道设备龙头,充分受益下游行业高景气。2019-2020 年公司收入增 速放缓,主要受到国内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坡以及疫情等因素影响,锂电生产设备需求放缓。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7.97 亿元,同比增长 155.40%,系 2020 年下半年起国内疫情控 制良好,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设备订单增加。

2015-2021 年,公司净利润从 0.57 亿元增长至 2.35 亿元,CAGR 为 27%。其中,2019 年 净利润增速 1.73%,低于营收增速,主要系比克动力等客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计提 大额信用减值损失 1.48 亿。2021 年公司净利润下滑主要系①市场竞争加剧,2020 年度新接 订单价格下降较大,叠加公司高毛利海外业务占比下降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综合毛利 率下降;②公司产能扩建,期间费用快速增长,如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2765.48 万元,管理费 用(主要为股份支付)同比增长 3062.78 万元,财务费用(主要为汇兑损失)同比增长 3921.78 万元,以及政府补助同比减少 1817.27 万元等。

充放电设备贡献公司主要收入,测试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营收占比逐年提升。公司充放 电设备销售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1 年公司充放电设备、其他设备收入分别实现 18.16 亿元和 6.09 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 74.14%和 24.53%。从历史数据来看,随着公司 系统集成自动化水平提升,公司其他设备(包括内阻测试仪、上下料机、自动化物流设备 等)营收占比呈上升趋势,从 2015 年的 4.48%上升至 2021 上半年的 24.53%。

动力电池类应用占比提升。按应用领域拆分,锂电池下游主要包括消费、动力和储能 领域,其中消费型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动力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型电池主要应用于调峰电源、储能电池等储能产品。公司早期主要从事消费型电池业 务,2016-2018 年收入占比均值为 60%。随着公司设备逐渐受到国内外主流动力电池厂的 普遍认可,动力型业务占比不断提升,由 2016 年的 29.16%提升至 2018 年的 45.57%。根 据公司官网,目前消费、动力、储能领域的业务占比分别约 30%、60%、10%。

软包设备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按电池形态拆分,充放电设备主要分为软包、方形和圆 柱电池。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可同时覆盖圆柱、软包、方形等全主流电池形态的锂电供应商。 2016 年至 2018 年,公司软包电池充放电收入占比从 58.47%提升至 63.47%,主要系公司 成功开发软包电池高温加压化成设备,可大幅提升化成效率,在下游高端消费电子类锂电 池和软包动力电池制造领域普及迅速。

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2015 年至 2021 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稳定在 50%和 20% 水平。公司盈利能力较高,主要系①公司核心产品充放电设备为定制化属性,产品附加值 高,且公司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可靠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②公司与国际一线电池厂建立 紧密合作关系,国际客户更注重产品质量,对价格敏感度低;③公司采用高度自制化的生 产模式,80%的锂电设备生产工序为自主制造、生产和研发,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较低。 核心产品充放电设备毛利率稳定。公司充放电设备近五年毛利率保持在 50%水平。 2018 年公司其他设备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公司自动化物流线产品收入占比上升,公司与客户报价该产品时未考虑消防设备等的要求,该部分成本需要企业自行承担,因此拉低其他 设备整体毛利率。

公司盈利能力短期承压。2021 年公司毛利率为 26.25%,同比下降 22.19pct,净利率 为 9.47%,同比下降 15.44pct。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主要系①2020 年受疫情影响,海外客 户扩产放缓,设备投资需求减少,公司高毛利海外订单占比下降;②市场竞争加剧,2020 年新接订单价格下降较大;③原材料钢材价格涨幅较大,公司成本提升。公司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 年至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合计费用率从 25.92%下 降至 17.89%。2020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上升 2.60pct,主要系公司支付股权激励费用6335.85 万;研发费用率上升 1.27pct,主要系公司研发项目及人员增加导致职工薪酬及研 发材料领用增加所致。

公司资产结构良好。截止 2022 年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占比 33.03%,应收账款和合 同资产占比 25.76%,存货占比 24.35%,固定资产占比 12.76%。固定资产占比相对较高, 主要系公司采用自制化生产模式,能够自主加工、生产及装配整合锂电设备机械零部件。 公司存货占比较高系产品从发货至验收周期较长,普遍在 1 年左右。

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公司净现比基本维持在 80%以上。2019 年净现比仅为 46.6%, 主要系受补贴退坡影响,下游客户资金周转困难,公司销售回款减少所致。2020 年 以来公司现金流情况持续改善,2022 年一季度公司净现比回升至 190.65%。 公司预收账款+合同负债有所改善。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主要采用“3331”的销售结算 模式,即在销售合同签订后收取 30%首付款,在发货之前收取 30%发货款,在客户验收后 收取 30%验收款,在质保期满后收取 10%质保金,预收账款和合同负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 应公司在手订单情况。截止 2022 年一季度,公司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合计 9.78 亿元,为历 史新高,表明公司在手订单量持续上升。

2.3.股权结构集中,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实控人技术经验丰富,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公司创始人曹骥先生于 1984 年创立杭可仪, 并先后设立通用电测、杭可精密等公司,分别于 1988、1998 年进入军用特种电源行业和锂 电后处理设备行业,拥有 30 年以上设备研发和生产经验,产业背景深厚。截止 2022 年一 季度,曹骥、曹政父子通过直接、间接方式合计持股 71.23%,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股权激励深度绑定员工,彰显公司信心。公司于 2020 年 5 月及 8 月实施第一批股权激 励,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421 万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1.05%,授予价 格为 9.5 元/股,激励对象共 154 人。其中,两个归属期均符合归属条件,第二个归属期的 首次授予部分 164.3 万股已于 2022 年 6 月上市流通。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实施第二批股权激 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300 万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0.74%,激 励对象共 465 人,授予价格为 28 元/股。

公司于 2022 年 3 月发布第三批股权激励计划,拟 授予限制性股票 400 万股,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0.99%,授予价格为 28 元/股,激励对象共 245 人。本次股权激励追加 2024-2025 年两个考核年度,考核目标为以 2020 年营收或净利润为基数,2024 年、2025 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365%、430%或净利 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295%、340%。公司连续发布三次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 心。

3.行业分析:全球汽车电动化提速,锂电设备需求高增

3.1.锂电后道设备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竞争格局好、盈利水平高

锂电设备为高成长赛道,市场空间巨大。锂电设备位于锂电池产业链中游,主要终端 应用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传导逻辑为:终端应用销量加速增长,推动电 池厂产能加速扩张,设备投资意愿增强,从而带动中游锂电设备订单高增。受益于 汽车渗透率提升以及电池制造技术进步,锂电设备需求将维持高景气度。

锂电后道设备的特点是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行业竞争格局较好,主要参与企业 盈利水平高。 1)后处理系统直接决定电池性能和品质。锂电池生产工艺包括极片制作(前道)、电芯组 装(中道)、激活电芯(后道)和模组 PACK 四道工序,设备价值量占比分别为 4:3:2:1。 其中,后处理工艺是成套锂电池制造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艺步骤,直接决定电池成 品率和最终性能参数;且后道环节发生爆炸的概率远高于前中道,是高技术含量、高危 险性的环节,行业技术壁垒高。

2)锂电后道设备竞争格局较好。由于锂电设备属于非标定制化设备,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 的设备商需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行业内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设备厂商仅 有少数几家,核心设备环节竞争格局较好。根据我们测算,2021 年 在锂电后道设备行业的市占率为 19%,龙头优势明显。

3)后道设备企业盈利水平较高,主要系①后道设备性能对电池生产安全性至关重要,设备 开发后需经过安装调试、试生产等环节,客户验证周期长达 1 年,设备选择成本较高, 下游客户粘性更强;②由于国产前道设备欠缺设备和控制技术,设备与国外差 距较大,高端产品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因此利润空间较低,而后道设备国产化率较高, 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因而行业内主要参与企业毛利水平显著优于其他环节。

3.2.终端应用:渗透率仍在低位,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全球销量持续增长,2021 年达 675 万辆。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2013 年 至 2021 年,全球汽车销量从 22.11 万辆增长到 675 万辆,CAGR 达到 53.32%,新能 源车渗透率从 0.26%增长至 8.33%。未来受益于各国持续出台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新能源 车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度。据 GGII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 25%以 上,则对应 2022-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 CAGR 为 32%,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政策驱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加速。2019 年 4 月,欧盟发布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 《2019/631 文件》,要求 2030 年欧盟境内新车平均碳排放量比 2021 年水平少 37.5%,挪 威、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分别为 2025、2030、2040、2040、 2040 年。2021 年 8 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设定到 2030 年美国电动车占新车销 量比例达到 50%的目标。随着各国陆续推出的激励政策,主流车企电动化转型加 速,全国新能源车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增长。

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增速远超海外。2013-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从 1.76 万辆增长到 352.05 万辆,CAGR 达到 93.87%,增速超过全球同期 CAGR 53.32%。 2019-2020 年受政策退坡和疫情影响,我国销量增速有所放缓。随着疫情影响逐 步消退,以及国家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 2022 年底,2022 年上半年国内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259.22 万辆,同比+117.11%。

“双积分”和“双碳”背景下,我国市场有望维持高景气度。2018 年,《双 积分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引入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2019 年,“双积 分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增 2021-2023 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对小规模企业的油耗 积分核算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以及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的措施等。2020 年 10 月,国务 院印发《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 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1 年 10 月发布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指出,到 2030 年,国内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在 “双积分”和“双碳”政策共同引导下,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将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3.3.直接需求:动力电池厂扩产加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景气,动力电池装机需求激增。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数据统计, 2017-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从 68.30GWh 增长至 292.13GWh,CAGR 达到 43.81%,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从 28.22GWh 增长至 139.98GWh,CAGR 达到 40.04%。2022 上半年,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95.69GWh,同比+82%,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00.24GWh,同比 +116%。未来受销量快速增长以及单车带电量持续提升双重因素驱动,动力电池需 求有望高于新能源车需求增长。

动力电池企业扩产加速,锂电设备投资规模持续增加。受益于销量超预期增 长,以及疫情得到控制后产能集中释放,国内外电池厂产能扩张明显加速。我们统计了宁 德时代、、LG 、三星、SKI 等 20 家全球龙头电池厂,截止 2021 年已有产能 共 870GWh,预计到 2025 年合计新增产能超 3.0TWh,有望带动锂电设备投资规模持续高增。

锂电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高增带动电池厂加速扩产的同时,锂电 池行业出现了企业数量过多、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等现象。根据 起点研究院数据,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为 804GWh,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311.1GWh,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仅为 38.7%,产能严重过剩。

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朗。2018 年至 2022 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 CR3 从 42.8%上升至 63.7%,前三名分别为、LG 和,2022 年上半年装机量占比 分别为 32.62%,18.58%和 12.55%,龙头占据垄断地位。未来随着下游车企及国家政策对电 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行业技术壁垒愈发明显,且我国补贴陆续退 坡,行业将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主流电池厂通过与龙头车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扩 大收入规模,保证技术优势地位,而缺乏技术且无规模优势的小厂将面临淘汰出局,动力 电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3.4.高景气传导至锂电设备行业,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市场规模489亿

终端需求高景气带动锂电设备需求高增,预计 2025 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市场规模 489 亿元。我们采用终端需求法,按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带电量测算锂电设备投资规模,预 计 2025 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投资规模为 489 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 134 亿元,海外 市场 355 亿元。 ①汽车销量:汽车为成熟行业,长期增速趋于平稳,持平于 GDP 增速。 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根据 IEA,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8.33%,根据各国 政府规划,欧盟、日韩、美国、中国等国家计划于 2025 年实现 30-50%左右的电动化率, 假设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 31%。

③单车带电量: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升,单台车带电 量呈上行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25 年 BEV 单车带电量提升至 80kwh 左右; PHEV 单车带电量维持过去增速提升至 30kwh 左右。 ④产能利用率:根据起点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装机量 Y/产 量 Y-1)为 39%,假设到 2025 年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60%。 ⑤更新产能:根据高工锂电,锂电设备使用周期为 5 年,每年折旧率为 20%。

⑥单 GWh 设备投资额:目前国内锂电单 GWh 设备投资额已降至 2 亿元以下,海外人 工成本高、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假设单 GWh 设备投资额约 2.4 亿元。未来随着产能规模 化效应、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单设备投资额将持续降低,但近两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 产能供不应求、以及电池安全性能要求提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们预计近两年设备投资 降幅不大,2022 年开始以每年 5%幅度降价。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测算出 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为 2447 亿元,按后道设备 价值量占比 20%计算,预计 2025 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市场规模为 489 亿元。

电池厂集中度持续提升,后道设备企业强者恒强。锂电后道设备属于非标定制化设备, 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设备商数量有限。、珠海泰坦、和等企业 在行业内拥有较大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主要份额。未来随着下游锂电行业 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且行业技术壁垒持续提高,绑定大厂且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将持续受 益,行业呈现强者恒强局面。

4.公司分析:技术积累深厚,客户资源优质,充分受益全球扩产浪潮

公司是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企业。对比、、珠海泰坦等竞争对手, 公司收入规模处于行业相对领先水平,2021 年公司营收 24.83 亿元,远超其他内资锂电后道 设备制造商。根据我们测算,公司近五年市占率保持在 15%以上,2021 年达到 19%。

公司盈利能力处于行业相对领先水平。除去 2021 年疫情影响,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基本 稳定在 40%/20%左右,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2022 年一季度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回升。公司 的领先优势来自于公司领先的技术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客户资源优势,以及高度自制 化的生产模式,公司相对同行业其他外包工序的设备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较低。

4.1.公司技术优势:技术实力雄厚,设备关键性能领先同行

公司注重研发投入,保持竞争优势。2015-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从 0.18 亿元提高至 1.31 亿元,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 5%以上。截止 2021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到 881 人,占公司员工数量的 25.73%。2021 年,公司取得发明专利 4 个,实用新型专利 33 个, 外观设计专利 3 个,软件著作权 5 个。

后道设备核心难点包括:①后道设备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系统,集成包括机械设计、 硬件电路、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等学科,设备商需要综合集成多领域的知识; ②技术更迭快、更新频率高。主流锂电池包括软包、方形和圆柱电池,不同电池规格对后 处理生产工艺要求不同,例如方形电池需要具备独特的负压化成工艺和拘束模式充放电工 艺,软包电池需要具备高温加压充放电工艺、恒温充放电工艺等。随着电池制造技术的进 步,新建或改造电池生产线时往往需要应用新的技术工艺指标,因此后道设备厂家能否满 足各类型的充放电工艺要求,且能否根据技术更新持续改进工艺,是后处理系统的核心技 术难点;

③产品供货时间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由于行业为非标行业,设 备商需要根据客户需要确定工艺参数、快速进行设备试制、并最终提供成熟可靠的产品, 能否快速上产能和按时交货是设备厂商最大痛点。④后道设备对检测精度要求不断提升。 后道设备主要工序包括充放电及检测,对电芯制造良率和效率至关重要,因此不断提高充 放电控制精度和检测精度是后道设备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检验其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 近年来,后处理设备的能量回收功能受到锂电池厂商青睐,能实现能量回收功能的开关型充放电技术应用日益广阔,但受制于技术本身,开关型充放电技术通常比传统技术精度低, 因此如何在运用能量回收技术的同时保证高检测及控制精度成为核心技术难点。

公司技术和产品业内领先,提供阶段性整线解决方案: 1)产品线齐全,覆盖全主流电池形态。后处理系统主要由充放电设备、电压/内阻测 试设备、不良品排除设备、分选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及相应的系统整体控制软件组成, 公司具备提供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且是行业内少数面向圆柱、软包、方形电池 等全主流电池形态的设备商。 2) 设备关键性能领先同行。公司产品电压精度可以控制在万分之二,电流精度在万分 之五,充放电效率大于 80%,并且能实现温度和压力的控制,产品在安全性、稳定性、精 度控制能力、能量回收能力、系统集成和自动化能力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 高度自制化生产,设备工期灵活可控。由于行业内均为非标准化生产,所以较高的 生产效率和较快的产品供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公司拥有大规模自主生 产能力,其后处理设备所需的零部件已实现 80%自给,与同行业厂商主要部件外包生产、 自主组装的模式相比,杭可的自制化生产不但满足了定制化产品的需要,还能减少零配件 在质量和工期方面的不确定性,保证订单如期交付。

4)公司提供后道整线解决方案。锂电设备主要有三种扩张路径:整线化设备、单一设 备领域和阶段整线化。对传统电池厂商而言,其对于设备产品的品质、质量有更高要求, 更倾向于向核心环节技术能力最强的设备厂商采购设备,且未来电池厂集中度不断提升, 利好阶段整线化设备公司。公司深耕锂电后道设备 20 年,提供后道设备整线解决方案,且 不断通过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客户粘性。

紧盯客户需求,积极探索前沿技术。2020 年 3 月,在深圳发布刀片电池,刀片 电池通过减薄电芯厚度,增大电芯长度,实现零部件数量减少 40%以上,能量密度提升 9%,VCTP 体积能量密度可增加 50%以上,成本下降 30%以上,公司于 2020 年 4 月完成 了串联化成技术在刀片电池上的应用,于 2021 年 9 月中标比亚迪 5.22 亿元的刀片电池锂 电设备订单。2022 年 1 月,发布首款豪华电动轿车 ET7,配备 150KWh 固态电池 包,实现 350Wh/kg 的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能量密度、耐高温、耐高压、 循环寿命等方面均优于液态电池,且安全性更高,可大大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半固态电 池、固态电池仍属于二次电池,化成、分容等工序仍是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工序。目前, 已与国内外多家相关厂商就半固态电池的中试线展开合作。

4.2.公司先发优势:客户资源优质,市场基础稳固

公司与国际一流客户合作紧密,客户资源优质。公司与国际一流的电池制造商建立紧 密的合作关系,拥有包括三星、LG、村田、、、等优质客户资源, 未来有望受益于下游集中度提升,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公司奉行大客户优先战略,设备性能在实际供货中不断完善、迭代。一方面,国际客 户更注重设备商的技术实力、交货及时性以及产品稳定性,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订单毛利 率较高;另一方面,国际一流的电池制造商引领着锂电池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对锂电设 备厂商来说,绑定龙头电池厂能不断完善、迭代其设备性能,提升业务水平。

持续开拓新用户,进入生产体系。2020 年受疫情影响,海外客户扩产投资有 所放缓,公司及时调整市场策略,积极开拓新客户。根据公司年报,与 2019 年相比,2020 年第二、三、四名为新进入前五大客户,表明公司在客户开拓方面具有新进展。目前,公 司已进入国内一线电池厂宁德时代的供应商体系,有望打开新成长空间。

4.3.公司未来增长点:绑定国内外龙头客户,充分受益全球扩产浪潮

海外疫情边际影响减弱,盈利能力拐点已至。2020 年海外锂电扩产受疫情拖累,被迫 推迟,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未来随着海外疫情得到控制,海外电池厂有望开启大规 模产能建设。根据前文预测,2022-2025 年海外锂电设备需求 CAGR 为 21%,高于国内增 速 14%,具备出海能力的将持续受益全球扩产浪潮,公司收入和盈利能力有望双 升。 LG 分拆上市。

LG 是杭可第一大客户,成立于 2020 年 12 月,业务覆盖 消费、储能和动力电池,主要客户包括、和现代汽车等,2021 年营收超过 270 亿美元,根据 SNE Research,2021 年 LG 新能源在全球锂电市场市占率达到 20.3%, 是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电池供应商。2022 年 1 月,LG 新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挂牌 上市,此轮募资总额达到 110 亿美元,是韩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IPO。根据 LG 新能源公告,到 2024 年,公司目标实现 270 亿美元销售额,并成为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第 一企业。

LG 新能源扩产加速,公司有望率先受益。伴随 LG 新能源上市,其扩产进程有望加速。 截止 2021 年底,LG 化学年总产能约 155GWh,在 LG 化学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LG 化学 计划到 2023 年年底提升产能至 260GWh,到 2025 年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达到 500GWh。我 们预计 2022-2025 年 LG 新能源在全球新增产能约 314GWh,假设单 GWh 锂电设备投资 额为 2 亿元,化成分容设备价值量占比约 25%,则对应化成分容设备订单量约 157 亿元。 杭可科技作为 LG 后道设备主供商,有望率先受益。

中标 SK On 客户 7亿大订单,海外订单有望放量。2022 年 4月 9 日收到 SK On(SKI 子公司)通过竞标系统生成的合同,并于 4 月 11 日签章认可,合同项目为匈牙利夹具机、 充放电机,金额 0.62 亿美元(不含税,约合人民币 4.19 亿元),盐城夹具机、充放电机, 金额 3.37 亿元人民币(不含税)。根据我们统计,2021 年底 SKI 在全球范围内工厂总年产 能约 45GWh,根据其公布的产能规划预计到 2025 年产能将达到 220GWh,则 2021-2025 年产能 CAGR 达 46%。随着海外客户 LG 新能源、SKI 等逐步启动设备招标,公司作为锂 电后道设备龙头将持续受益,业绩增长有保障。

定增项目持续加码,提升订单承接能力。由于客户集中交付压力大,公司产能受限, 公司将部分机械加工工序外包,外包带来的钣金、精密、线束、部件的加工利润外放,导 致公司成本有所提升。2019 年 7 月,公司成功上市并募集 11.25 亿元,其中 4.26 亿元用于 投资“锂离子电池智能生产线制造扩建项目”。2021 年 12 月,公司拟投资 13.37 亿元用于 建设“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设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公司产能。 随着公司产能逐渐释放,订单承接能力得到提升,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quote/596.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nhjcxspj.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