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王一:在阅读中,了解人类与疫病的故事

   日期:2024-11-11     移动:http://nhjcxspj.xhstdz.com/mobile/quote/76434.html

作者:王一

王一:在阅读中,了解人类与疫病的故事

人类历史上,病毒曾多次肆虐。

当下正在迎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但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性的前提是完整的认知,通过以下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人类与疫病的故事,并从中获得安慰和勇气。

人类抗击疫病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的进步史。

资料图

疫病与人类历史

疫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与疾病的相处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不管是某一个地方持续流行的疫病,一口气暴发的流行病,或者是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瘟疫,疫病不断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要了解疫病与人类的关系,《瘟疫与人》值得一读。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翔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并以流畅的笔调、严密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纽约书评》称“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关于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这是一部能让你意外的书——现在的文化、政治与世界结构,竟然也是流行病在我们的文明中刻下的痕迹。

在各大图书网站上,只要搜索“流感”二字,销量排名第一的便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约翰·M·巴里所著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毫无疑问,它是疾病领域的畅销书,被美国科学院评为“2005年度最佳科学/医学类图书”,以全景式的史诗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流感”指的是1918年至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最新的权威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至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约翰·M·巴里用极其细致的笔触和大量的史料,描绘了这段短暂又激烈的历史,包括历史里的人物群像——科学家、医生、政客、普通人。这本600多页的著作不是一口气能看完的,但值得你好好翻翻。

说到大流感,也不能不提及埃博拉病毒对全球的影响。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24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数量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最后,美军出动将检疫中心大楼封锁,处死所有动物。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1994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基于这一史料,采访大量亲历者后出版非虚构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此书甫一出版,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达61周之久,20多年来,《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300多万册,已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你会发现,疫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中,作者内森·沃尔夫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就不会消失。但内森·沃尔夫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疫病与人类社会

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疫病之所以让人恐惧,不仅仅是死亡本身,还有它对于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而抗击疫病,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合作与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瘟疫的故事来了解一座城市。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每隔四五年,伦敦就要暴发一次霍乱,每次霍乱都要夺走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整个英国。

一位名为约翰·斯诺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人们这才相信。约翰·斯诺与亨利·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最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后人得益。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以时间为线索,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罗马帝国也曾在公元二世纪爆发安东尼瘟疫,这场瘟疫带走了他们1/4的人口。随后,在公元三世纪爆发的西普里安瘟疫,更是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覆亡。在瘟疫的打击下,罗马帝国的荣光不再,东线战事败给了波斯,西线战事败给了日耳曼人,罗马帝国一分为三。这段历史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只有正视这段历史才能了解瘟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就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在关于人类社会应对流感、病毒等方面,值得一读的还有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本书作者著名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令人类困惑的那些问题:为什么不是印加帝国消灭西班牙,而是西班牙用数十、数百人就消灭了一个看起来如此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不是黑人蓄养白奴?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各大洲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平等,导致了各地社会的发展在起跑点上的落差;而到近代,列强的排名则开始由枪炮、病菌和钢铁来主导。

除此之外,植物、动物、家畜等农业资源的分配也极度不平均。为何美洲原住民在欧洲人进驻之后人口锐减?主要原因不是“白人屠杀”,而是这些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所致。农业活动为人畜接触带来了新的病媒,“感冒”就是源自猪的病毒。原住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触的经验,本身未遭受污染,自然也就没有免疫力。由此导致约有95%的北美洲原住民死于白人带来的天花和麻疹等疾病……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疫病与中国的历史

中国疫病流行与防治的斗争,几乎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内外交流渐趋繁荣,加之兼并战争与反侵略战争,使国内外交流之规模逐渐扩大,疫病的流行也不断趋于猖獗。

在科技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有关瘟疫灾害的记载,有时只是皇皇史册里的寥寥几笔,但是其暴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远超水旱灾害甚至战争。

可以说,对瘟疫的应对,特别是对疫情的控制,对于中国历代王朝执政者来说,都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考验,哪怕在科技医疗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古人们也顽强摸索出了一些常规方法,力争将每次疫情的死亡率都降到最低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时期,也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以宋代发生的293次疫病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研究、科学揭示了宋代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及其规律,解决了宋代传染病防治的重大医学问题和技术难关。对于认识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官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宋代社会的反应机制、防治措施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和教训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则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回到近代,防鼠疫成了重要的话题。对鼠疫,中国诗人师道南曾指出:“人见死鼠如见虎”,警示人们预防之,足见其危害之大。

19世纪后期,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云南省地方病的腺鼠疫在广东传播(后来认为其源自中东的可能性更高),1894年在香港流行。在香港流行后,腺鼠疫波及上海、福建、台湾及其他中国沿海地区。1910年10月末,肺鼠疫在东北暴发,持续到1911年4月,死亡6万余人。《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便回到近代中国,去探讨当时不得不进行防鼠疫制度化革新的艰难和选择。

在这本书中,作者着笔较多的,是中国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过程,比如卫生行政中的不足与进步,最重要的是讨论了防疫效果与现代卫生制度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比较日本在台湾推行卫生行政的经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现代卫生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使政府成功地介入社会。本书最有洞见的部分,是作者通过分析国民政府为了恢复国际地位收回检疫权的努力,勾勒出中国现代卫生制度背后的逻辑。从医学史观察政治社会史,带给读者的也许是不一样的思考。

中国疫病流行与防治的斗争,几乎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内外交流渐趋繁荣,加之兼并战争与反侵略战争,使国内外交流之规模逐渐扩大,疫病的流行也不断趋于猖獗。由邓铁涛教授主编的《中国防疫史》,洋洋百余万字,内容涉及上下5000年,有史实,有史论,内容丰富多彩,给我们借鉴中国古代防疫之成功经验与不足,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和生动活泼的知识宝库。

只有认真研究中国防疫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才能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疫病防卫体制。

疫病与行动指南

疫苗从来也不是凭空冒出来、解决一切问题的魔弹;它的背后,亦有漫长的科学道路,各方的利益博弈,甚至是矛盾与争议。

以上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疫病,那么,科技视角下的疫病又是怎样的:人的免疫系统如何运作打败入侵者?病毒和细菌又为什么存在了那么久且难以消灭?它们和人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有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做好防护。

人类对疫病的阶段性胜利,是疫苗(或接种)的诞生。但疫苗从来也不是凭空冒出来、解决一切问题的魔弹;它的背后,亦有漫长的科学道路,各方的利益博弈,甚至是矛盾与争议。反疫苗运动在西方抬头的今日,更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武器”,以及我们究竟如何利用它。

在法国作家让-弗朗索瓦·萨吕佐所著的《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中,你会看到人类如何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等疫病,研究出了对症的疫苗。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

此外,《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暴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糖尿病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严寒中幸存下来;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

这本书是实际生活指南和医学谣言粉碎机。本书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铁元素、胆固醇、糖尿病、微生物、基因组等,也讨论了植物毒素、微生物、遗传和癌症等我们身边的话题,包含大量实际生活的例子和故事,也有大量健康与生活方面的智慧见解,帮你摆脱各种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谣言。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面对疫情,老百姓急切地想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是什么?可能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冠状病毒感染后有什么症状?有哪些权威发布的、有效的自我防护办法?哪些谣言和防护误区一定要避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很多科普书快速出版并及时发布电子书,供人们阅读,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100问——关键词与策略速查手册》《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心理卫生与人文关怀》等。这些书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加了解这次疫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策划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生防护读本》,确保开学后第一时间送到本市中小学学生手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推出《疫情之下,教育何为》,就疫情之下教育者的人文担当和伦理教育做出探讨。

为了反映上海各条线防疫过程、系统总结特大型城市抗疫的经验,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上海战役》,上海人民出版社计划根据纪录片《人间世》在武汉一线的拍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出版图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援鄂日记》,以日记形式,反映上海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救治病员的一线工作的日日夜夜。

本文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quote/7643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nhjcxspj.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