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巨野市访卉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赵先生
首页 > 新闻中心 > 刘兰芳: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新闻中心
刘兰芳: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发布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刘兰芳: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南北方许多人家的午间时光都是这样度过的:中午12点钟,准时打开收音机,一家人一边吃着饭一边静静聆听刘兰芳讲岳飞的生死故事,直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响起,一家子才洗碗的洗碗,午睡的午睡,出去打酱油的打酱油,四散了去。

  刘兰芳的名字随着《岳飞传》飞向了全中国。她和她的曲艺一起,走出鞍山、走向老山前线、走进猫耳洞、走进管教所、走向马街书会。部队营房、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百姓社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多少年过去了,刘兰芳还是喜欢“说书”,这是她放不下的事业;她已经很忙碌了,但还是要开“百姓书场”,组织“千山书荟”,开设“兰芳茶馆”,参政议政写提案……她的每一步都在践行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准则,为百姓服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已然是她生命中须臾不能放下的神圣使命。

  “大河无水小河干”

  提起刘兰芳,就不得不提她的评书《岳飞传》。

  《岳飞传》契合了当时大的社会背景。那正值中央着手平反冤假错案,《岳飞传》讲的就是精忠报国、沉冤终雪的故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共鸣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刘兰芳曾遭受过流放苇塘的残酷迫害,好的书稿被迫付之一炬,她的老师被害而死。这一切不平凡的经历与切实感受,促使她产生了编录评书《岳飞传》的想法。

  为编说《岳飞传》,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白天在团里演出,夜里把孩子哄睡之后才伏案写作。10平方米的小平房,过道上放一张饭桌,摆两个木凳,夫妻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记忆中师傅传下的故事梗概,评书人称其“书梁子”。二人侃出一回书的路子后,王印权去睡觉,刘兰芳将“书梁子”理顺,编写好书稿,近午夜再叫醒王印权,由他润色加工,自己上床睡觉。清晨5时,刘兰芳被叫醒,跑步锻炼,阅稿背书,背诗词曲赋,练“喷口”,做动作组合,风雨无阻。如此7个月的“流水作业”,共计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终于写出来了,录出来了!

  “‘军功章’有他的一半。”说起丈夫王印权,刘兰芳忍不住热泪盈眶。“上世纪六十年代,印权在剧团挺红的,他是说唱队的队长。后来《岳飞传》出名之后,他就中断了自己的快板书舞台生涯,专门帮助我说评书。”

  评书《岳飞传》获得极大成功,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曾有百余家电台播放,出版发行相关图书100多万册。连刘兰芳自己也不清楚,这部曲艺作品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力。

  1980年,刘兰芳到鞍钢厂去办事,她看到鞍钢的四个门口,大喇叭底下都站着成千的工人,大家推着自行车不言语,走近一瞧,原来大家在听《岳飞传》呢!一次,刘兰芳乘火车赴安徽怀远演出,刚一上车,就被一些乘客认了出来,顿时她所在的车厢里就挤得满满的。乘客们邀请她说一段,她欣然应允,这时,列车长闻讯赶来,对乘客们说,“这里环境太拥挤,还是请刘兰芳到列车播音室去吧。”于是,她来到播音室,说开了一段《牧羊城盗图》。终于,一个小段说完了,列车员却把她的行李搬了进来:“刘老师,感谢您为我们这趟列车演出,您到了安徽还有演出,就在这里好好休息吧。”

  那段时间里,很多国营商店里积压的半导体收音机也被抢购一空。有一位吉林观众给刘兰芳寄来了自己家的祖传秘方,希望能帮助她保护好嗓子。岳飞的第三十六代玄孙给她寄来了岳家族谱,供她参考。

  “这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奇迹!”众多学者如是说。但刘兰芳却把《岳飞传》的成功归因于新社会,归因于支持她的听众。“大河无水小河干啊!若在旧社会,哪个说书艺人能有如此多的听众,能获得如此大的荣誉?若没有大家支持,哪有我刘兰芳?”

  1996年,刘兰芳调进中国曲艺家协会,她一去便肩挑“重担”——先后担任曲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她迅速进入角色,在任职的八年间共举办了两届全国曲艺节、五次相声小品大赛、两次鼓曲大赛,2004年还承办了“国际曲艺节”。这些活动的举办,促进了各曲艺艺术的交流发展,繁荣了曲艺演出市场。

  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主持人朱军同刘兰芳对话:“你现在是领导了!”刘兰芳连连摇头:“无论职务怎么变化,我都是个说书人。说好评书是我的职责。”

  新则生,陈则腐

  “过去,评书艺人只能在茶馆酒肆中表演,或者在农家打谷场、城市街道上撂地摆摊。而如今几乎所有的电台都开设了评书栏目,众多评书作品随着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刘兰芳说,电视走进寻常百姓家后,评书艺人登上了电视荧屏,这对于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巨大意义。评书不再是一门仅仅局限于“听”的艺术,而成为了能够带给观众视听两方面享受的艺术。

  近年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评书艺术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广大观众可以在网络上点播、下载自己喜爱的评书作品。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江浙沪等地区,评书艺术在茶社等传统的评书表演场所中重新兴盛,这种回归显示出评书艺术的生命力。当然,目前评书面临的挑战也相当大,出现了评书观众向其他艺术门类流失、评书艺术后继乏人、评书演出场所逐渐萎缩等情况。

  新则生,陈则腐。评书工作者既要有危机意识,同时也要对这门艺术树立信心。刘兰芳给自己下了一条硬性规定:不管多忙,每年都要录制一部新书。

  她又拿出当年“说岳”时的劲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被充分利用,周末及平时的业余时间也被用来写稿,录像录音。在她任曲协主席的10年里,11部大书横空出世。近几年出的《关东才子王尔烈》、《红楼梦》、《一代儒将陈毅》、《古今荣耻谈》都曾引起很好的反响。刘兰芳说,《一代儒将陈毅》是她长久以来的一个牵挂,因为对她要求极为严格的前曲协主席陶钝曾寄语说:“岳飞爱国,陈毅忠党。说好两传,此生不罔。”

  当说完《一代儒将陈毅》,刘兰芳也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但是她又开始闯关评书“禁区”——《红楼梦》。有人劝她:这可能会是个“不讨好”的差使,要是演砸了怎么办?她回答说:“一切艺术都在演变过程中改革创新,我是想通过评书这门通俗艺术,对这一文学经典做一普及,让它家喻户晓,让艺术走到千家万户中去!国人都知道自己的经典那多好!”

  刘兰芳明白,如今曲艺发展已不如自己当年“说岳”时火爆。她说,曲艺讲究“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继承传统就是为了练好基本功,创新则是要做到让观众爱听,爱听这一点应向易中天和于丹二位看齐。“他们的演讲很好,借鉴评书的形式,填充知识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胜在知识二字上。陈云同志说过‘出人出书走正路’,一是成为人才,二是出作品,正路是一条德艺双馨之路。我要知道更多知识,再用评书表现出来,效果肯定会更好。”

  在刘兰芳看来,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并相互“争鸣”是好现象,于是她总是鼓励大家:“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创作出向上、爱国的好作品,评书就是要用‘民族魂’温暖大众的心,如此,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根在百姓中间”

  自1977年始,刘兰芳当选为辽宁省鞍山市人大代表。自1983年起,她连续四届担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随后又被选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虽然名气越来越大,“职位”越来越高,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根在百姓中间”,一直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条小街上,刘兰芳创办了京城第一个在社区里开设的非盈利性书场——枣营北里社区书场。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中间,红地毯铺成了简易舞台,两人高的屏风上写着“百姓书场”四个大字。只见刘兰芳醒木一拍:“今儿跟大家拉拉家常,这百姓书场开了,以后咱们多多沟通!”醒木一响,大家不禁为之一振;折扇一打,老大爷瞪大了眼睛;手绢一甩,老大妈笑开了怀……

  就是这个稍显简陋的“百姓书场”,刘兰芳和姜昆等艺术家多次在这里演出,他们和社区文艺骨干一起,冒着酷暑严寒,多次走进工地,慰问奥运建设者以及来京务工人员。

  就是这个略不起眼的“百姓书场”,还曾得到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的“光临”。刘兰芳回忆起当时情景:“2010年1月31日,温家宝同志到我们社区来,为作《政府工作报告》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我当时在百姓书场等候,他微笑着说:‘你好,我认识你。我也爱听书。’我说:‘这儿是一个社区百姓书场,每周我和我的学生都在这儿义务演出,欢迎您来听。’”

  在刘兰芳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她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的照片。照片拍摄于去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提起这次座谈会,她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激动,她感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文艺工作座谈会刚刚结束,当天她便奔赴河北饶阳演出。在蔬菜大棚外边的土台上,菜农围过来,她的表演就开场了。接着马不停蹄奔赴河间县,奔赴湖南常德……2014年,她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故事会巡演达34场,参加文联志愿者慰问演出20多场,参加政协慰问演出10多场。粗略估算,全年慰问演出有100多场,这意味着,平均3天刘兰芳就要和舞台“亲密接触”一次。为了完成如此繁重的演出任务,她曾拔掉针头走上舞台。嗓子哑了,吃点药照常开讲。

  百姓心疼她,给她寄药,送她苹果。一个小姑娘寄来手绢,信中希望刘阿姨在播评书的时候用来擦擦汗,这让她看得直落泪。百姓的关怀,更坚定了刘兰芳为基层服务的决心。2015年伊始,她就举办了两场听友会。2月,她又带领曲艺家走进北京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300多位老人观看了他们的新春慰问演出。

  时间、心血、财力物力……尽管付出,但刘兰芳无怨无悔。若问她,这么做是为什么?她真诚回答,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文艺工作者,今天她所取得的成绩,都是来自于党和国家的培养,群众的支持,领导的爱护。“很多人没有我机遇好。归根结底,我就是想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这是一位艺术家的责任,更是一名政协委员的使命。”

  为老百姓表演,是刘兰芳作为一名艺术家所放不下的“事业”,更多时候,身为政协委员的她总是惦记着,如何更好地发展曲艺事业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现场,针对“如何让曲艺文化更好传承下去”这一问题,刘兰芳认为“新型曲艺节目是要多鼓励、多提倡的,但是电视台、电台也要给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栏目一席之地。”她说:“前些年有许多电视台开设了《南腔北调》、《电视评书》、《曲苑杂坛》等戏曲栏目,现在都没了。央视综艺频道倒是常放相声,这是好事。可我们的曲艺有五百多种呢,像快板、快书、评书、各种大鼓,要一起繁荣,不能一条腿走路。”

  同时,刘兰芳还建议应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曲种来安排,这样能更顺利地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一个剧团里有的名演员能挑梁,他们自己就可成立一个剧团,像过去梅兰芳先生的剧团一样。“我们应鼓励民办的艺术戏剧团,其实不管国办还是民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剧种、曲种要出剧目、出人才,要通过它有没有人才、有没有好的节目,来衡量戏剧改革和文化传承是否成功。”

  拜访英雄模范人物、下基层为各地群众演出、出席政协会议、参加国内国外的曲艺节……每到一地,刘兰芳都能学到新的东西,结交新的朋友。她说:“艺术来源于大千世界,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曲艺表演这条路我是走定了,我还要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融入到评书作品里去,将更多更好的故事奉献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