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去体验送外卖,这传达了一个什么信号呢?直观来看,应该是国家想着手改善骑手的工作环境, 并派人实地调研了。
很多朋友觉得这位处长十二小时才跑了五单,挣了四十一块钱,太菜了吧?但是作为从业快五年的外卖大叔,我可以跟各位朋友保证,这个成绩很真实。
说点题外话,美团的消息不灵通啊,要是知道处长去调研,后台应该派专人伺候啊,专挑一百米门市人工派单啊 这样十二小时处长大人可以以新人的身份收入五百,会觉得美团还不错。你以为单王是怎么来的?
回到正题,为什么我断定处长跑的是美团?因为从金额来看,四十一元,有零有整,当天就能看到收入,这一定是众包,处长是偶尔去体验一下,也不可能去专送,又入职又打卡还开早会,先不说这些,处长可能还没开始跑就被坑了几千块车钱,电瓶钱,装备钱,其实我很希望人社部去专送体验一下,体制内的人去了那种地方,保证不用三天就得暴走。另外为啥我说他去的是美团众包呢?因为他还跑了五单,挣了四十一,要是饿了的蜂鸟众包,他可能五单都跑不上,收入还可能是负的。
下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他只能跑五单。
朋友们从笨道理想,哪怕他去掉请教师父,中午吃饭,我们算他实际有效工作时间是八小时,那么一小时一单,也至少八单,而八单似乎是老油条一趟的单数,为啥只跑了五单呢?他调研的区域应该是他比较熟悉的区域,仅仅因为路不熟,业务不熟练吗?
不是的,作为新人,一开始也就这样,没扣钱算他厉害了。
首先,众包体系被平台分为两个派系,主力是美团的乐跑骑手,饿了的优选骑手,这两个群体是平台挑选的不可以拒绝派单,每天有在线时长要求,跑单数量要求,管理苛刻的骑手,堪称众包里的专送,这两个群体相比众包骑手,唯一的好处就是系统优先派单,平台如今把这两个群体不断扩大规模,众包骑手只能跑乐跑和优选吃剩下的边角料,派单量很少,即使如北京这种一线城市,众包骑手的生存空间也被压缩到晚九点之后乐跑优选回家以后的时段,白天基本没有众包什么事,除非是订单量十分密集的区域。
可以说,这位处长,之所以只跑了五单,是因为他不是乐跑骑手,系统根本不派单给他,他跑五单,四十一块钱,现在单价这么低,他平均一单八元,说明他干的这五个活,都是人家谁也不要的远单,白天八元的单价,即使北京恐怕也得四公里以上。别说好单了,连一般般的单子都轮不到他。
即使八小时五单这种工作强度,这位处长还觉得“太委屈了,太累了”,如果下一步他想深入调研,去专送或者乐跑体验生活,那么我只能劝他先买一份高额寿险和高额意外险,大概率用得上。
骑手的困境,并不是技术方面造成的,是平台刻意克扣和无底线压榨造成的,想改善骑手境遇,其实就三点
1 专送和乐跑或者优选骑手是实质性雇佣关系,必须缴纳社保,签劳动合同。
2 众包可以定义为灵活用工,但是必须废除强制派单,既然灵活用工属于合作关系,那么作为个体工商户的骑手与平台的关系,就是供货商与经销商的实质关系,那么作为平台,它实际提供的是订单资源,是信息媒介,那么就应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公平性,所有订单应该同时在平台显示,骑手有接单的选择权利,强制派单的实质上是垄断了订单的信息资源之后的强买强卖行为。
3 人社部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硬性的价格标准,不同地区起步价,每公里溢价,难送区域溢价,恶劣天气补贴,特殊商品补贴等,要有一个最低的限价,不能让平台随意降价,并开通投诉渠道,让骑手可以实时监督平台的违法行为。
做到这三点,骑手的境遇就会大幅改善,当然,平台的配送成本可能要翻一倍甚至两倍,但是平台在一开始采用高额补贴断送了市场正常发展的可能,这是它维持运营必须付出的代价,自己酿的苦酒要自己去尝。
脱离了以上三点,任何其他所谓“措施”,在我看来,都没有实际意义,都是在敷衍和钻空子而已。
谢邀。
其实片子里面有个细节,我反而认为是全片真正的重点。
政府人员问到赔偿问题,美团的代表是这么回答的:
这个回答其实就牵扯到了一个事关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众包模式等一堆问题的核心:
数据,是不是生产资料?
掌握数据获取、处理、分发的互联网平台,是不是生产工具?
如果认定“是”,那众包外包模式下的派遣工人,平台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因为工人在使用你提供的工具进行生产(服务的提供)。
更进一步,如果认定派遣工人存在一个互联网的“虚拟工作环境”,没有这个环境所提供的数据及数据工具,工人则无法进行生产,那么就不能说工人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场所。
他们或许在原子世界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场所,但他们在电子世界里是有的。而且这个电子世界里的工作场所非常“固定”,能够牢牢消耗他们每天十多个小时。
我承认这种对生产资料和工具的认定比较新,尤其对立法者,是一个需要理解的过程。
但至少各国的智能制造标准都认可:数据确实可以成为生产资料,而且将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核心。
你无法想象没有标准化、实时化、系统化的数据,智能制造能是什么样子。
数据是生产资料、以一定有序状态使用数据指导交易的互联网平台自然也是生产工具,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我国和别国有个明显差距:我国互联网已经普遍进入寡头状态,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各自领域的数据垄断。
互联网巨头的资本优势不是唯一性的,传统巨头也有。但是它们的资本优势结合数据垄断,就会实现比传统巨头有效得多得多的跨领域扩张,能够短短数年凭借社交和电商的数据,渗透几乎所有线下业态。
你参考房地产巨头的跨领域扩张成果就知道了。
因此如果不早日认定数据的相关属性,很多互联网巨头实质上是垄断,但在判定上却可以不算垄断:中国餐饮市场去年是4.6万亿人民币,美团去年的营收也就1100亿左右,算垄断吗?
只有放到互联网、放到数据、放到依附数据所产生的交易规模,才能判定美团为垄断。
这个认定,会是中国互联网垄断巨头们的一个命门。
如果能判定数据和平台属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相关交付平台属于工作场所,那么自然能在法律上判定哪些互联网巨头已经处于垄断阶段。
这些判定,加上垄断身份,众包外包对派遣工人的规避就很难在逻辑上成立了:
因为派遣工人没有自由选择权。
就像视频里处长说的那样:不是系统给你派了那么多单,而是你必须接那么多单才能赚钱。
或许派遣工人依然无法享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待遇,但在没有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立法司法体系必然要向平台主张更大的责任义务。
这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但至少是个合理的起点。
我经常和银行业打交道,所以知道他们最头疼,投入了最多精力,购买了无数系统的,是KYC部分。
这说白了,你说你是谁,我要验证你是不是你说的那个人。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不做KYC一个人就可以轻易冒用别人身份开户,然后洗钱、诈骗、传销。
所以产生了,必须自己带着身份证件,去银行线下开户的局面,虽然现在eKYC的技术很好了,能通过手机实现很多功能,比如人脸扫描,屏幕发彩色光来看面部反光确定是不是照片或者录屏,还有要求眨眼张嘴的。
但是技术再好,规定依然很死,因为谁都不知道技术会不会犯错。
直白例子,前几天不是有新闻,两个孩子把老爹22万的死亡赔偿金花光了,就是用奶奶的信息绑定游戏并且人脸识别。
咱们不说国内,说泰国的银行,技术都很好,这玩意儿现在也不是高科技了,但是政策依然要求,线下来,人对人,脸对脸,亲眼看着你开户。
骂的人也很多,各种行业报告也都说政策需要调整,但是泰国央行不干,也不敢。
这其实就是这个新闻里面的困境,办理残疾证,需要相关医院做鉴定,不然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残疾。
以前街头表演流派,装盲人、装残疾的,咱们见得太多了。
这「办证」要求,看你怎么看,我觉得合理,也不合理。
合理的地方在于,残疾证能带来很多经济上的利益,如果不做KYC,我现在立马就想办一个,就像以前成都九眼桥流行的办假学生证好去景区的时候打折一样,所以要堵住羊毛党。
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指定的医院很少,但是不合理中又透着合理,君不见,同样是前几天的新闻,全村脑中风,就是基层村医做的套保,那指定医院的口子到底放到多大?
一抓就死,给残疾人添麻烦了;一放就乱,也是侵犯了真残疾人的权利。
如果咱们可以不考虑成本,可以设想完美社会。
残联上门评级嘛,害怕基层作假,那就来个银行常用的四眼原则,随机抽调两个工作人员一起上门。
或者,让全城各家医院,都有专门的评级科室,都能出个盖公章的证明,然后和残联系统联网。
可惜,现实生活里面,成本逃不过。
最后大家也看到这新闻里面的解决方案了,让朋友开车送到医院就行,医院本身的救护车是家属觉得太贵了所以不选择,出租车是觉得自己搬不动。
这有多刁难这位残疾人呢?
换个思路,让相关医院提供有偿上门服务,会不会同样上新闻被打骂一顿,说赚残疾人的钱呢?
现在还有没有办证难的问题?依然有,但是大趋势向好,尤其是大城市里面,政务系统越来越智能,办个事儿几个地方反复跑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取决于要办事儿的大小,而不是单纯的就是想让大家不舒服。
都说要精细化服务,要构建无障碍社会,但是成本真的逃不过。
所以回到这个新闻,如果说是要求植物人丈夫亲自去办残疾人证,我觉得那就该骂,但这新闻里面是只要有指定医院出具的证明就可以办证,我觉得这不好骂;
如果说是说家属要驱车几小时到其他城市才能找到指定医院,我觉得那就该骂,但是这新闻里面是说有两个指定医院,都在市区,我觉得这不好骂;
如果说家属觉得残联的规定不够灵活,没有特事特办,我觉得也可以骂,但是自由裁量权的尺度到底放多宽,是不是残联上门看一眼就能办证了,我觉得这也不好骂。
最后说个我在泰国银行听到的最极端的案例。
一个老哥,脸被车祸毁容了,要去办银行卡,各种KYC面部识别过不了,银行也犯愁,看着他提供的证件和医院出具的证明,我还是不知道你是不是你宣称的那个人啊。
所以需要到公安系统给他出个指纹认证,但是公安系统也觉得难,指纹给你认证了,你换个脸坏的人是不是可以绕过呢,于是是公安系统的人做完指纹认证以后,把这个老哥塞进警车,开到银行,盯着他把卡办了。
我当时听完觉得,很人性啊,泰国警察特事特办的尺度拿捏的很好啊。
对方冷笑一下,花钱了,当然可以……
评论区有个老哥留个言:照着说法,办理死亡证明还得背上尸首。
这种简化类比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值得多说几句。
死亡证明医院直接就可以出,注销户口公安部门不会直接去看尸体,火化时候殡葬部门也不会直接去看尸体,涉及死者生前名下存款提取银行也不会直接去看尸体,所以不需要背尸体,都是看证就行。
只是说死亡是更普遍的事情,所以流程走通的很顺畅,医院都可以出具死亡证明,不会让人产生太过于麻烦的感觉。
这新闻里面也提到了,后续所有的步骤包括办理残疾证,都可以家人代办,新闻标题写的是「办残疾证要求植物人本人来」,其实不是精准描述,精准描述是「出证明」的时候需要本人亲自被鉴定。
这就是残联遇到的问题,他们需要看证,但是自己是指定医院出具证明,因为残联不是医疗机构。
唯一能改进的,就是上门鉴定,还是那句话,上门鉴定残联自己没能力做,那还是委托制定机构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划定等级,什么样的需要上门鉴定,植物人可以,那腿脚残疾的呢,也应该可以;还有就是费用问题,鉴定机构是向被鉴定人收钱,还是向残联收钱;最后还有设备问题,可移动便携鉴定设备是不是要购置……
想说的,其实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骂就完事儿了,背后牵涉的东西还很多。
你表哥怕是在地里挖出块50公斤的狗头金。
按广东人力成本,每平米造价最低也得冲到1000元每平米,主体建筑(不含装修)就是38万!
你表哥告诉你只花了10万!
这就是先王身边的那些杂碎看不起新王,于是给新王下马威这种。
女王陛下使用钢笔的时候出现过这种事吗?
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
就是故意的。
反正你就是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反正你刚上来也不能说随便开了我们。那就整呗。
反正你已经七十多了,还能活几天?
反正可能过一阵儿你就要传位给威廉了……
反正我们一直看不上你这个七十年的太子……
王室的侍从,都是专门从事这些工作的,至于连一个钢笔都搞不定?就算这个钢笔是历史文物,但是王室的侍从也就是干这个的,保养王家器具本身就是日常工作,那么大个王宫,找不出一只不漏水的钢笔?
就是下人们整新主子,给查尔斯三世立规矩呢。
更一个新:
据说一些围绕在查尔斯三世国王身边帮助操办葬礼和登基仪式的王室雇员,已经被解雇了。
那上面这个内容要增加一种可能性:
一些人预见到或者风闻听到查尔斯陛下要解雇他们,身为不满,出于报复心,就故意给新王填恶心。
“反正你也不给我发钱了,那我就让你好看。”
这种心态也是有的。
然后我把这个问题截图发给了他,回复如下:
还他妈处不处了?
他说我屁眼儿太黑,叫他外婆也就是我奶奶今晚托梦打我。
鄙人不才,在部队当过营房助理员,做个简单的造价还是搞得定,28万做380平,绝对是不可能,只有三种情况:
1、房屋主体和墙体没动,重新装修:装修单价736元/平米,差不多用最烂的材料可以搞定,但是质量就别干了,凑合能住吧。用几年墙皮脱落、地砖起拱、墙砖脱落、电路水路出问题是肯定的。
2、房屋面积没那么大,有个巨大无比的院坝:院坝按照我的做法,C25混凝土现混,20厘米厚,良心价90一平米,这样就把总价拉下来了。250平的院坝,连人工也就2万元多,剩下130平是房屋,花26万勉强说得过去。
3、把架空层算进去了:有些地方依山建房,必须要一个架空层,这一层是不需要做墙体的,地面也可以凑合,严格说不算房屋面积,但是确实能用,能当车库或者堆杂物、柴火。380平米一半架空,190平米的框架结构,差不多28万可以把主体做出来然后用最烂的装修。
总之,牛逼肯定是吹了的,不可能380平房屋才花28万,这不科学,表哥也不科学,再亲的表哥也不科学。
700元挂零的单价想建房那是扯淡,连活动板房都够呛能做出来,图中这种房子那是扯淡,主体绝对不够,更别说装修了。
为何建筑成本如此低?因为该女子在吹牛逼。
农村建房确实很划算,造价相当低,以我们四川为例,主体造价在800到1200之间,取决于房屋结构。最简单的砌筑木结构青瓦房,800就能做,框架结构不含剪力墙那种,1200,当然全现浇剪力墙带现浇楼板和屋面,还能往上涨。
装修就看自己了,村里简单装修,以能住为标准,400一平米我都见过,往上就不好说了,你要砸钱,10000一平米也能做进去。
总之,农村自建房,通常标准2000一平米算是不错了,没有别的费用,没有物管,车位还非常豪横,现在随便一个县城哪有这个价位的房子,还扣扣搜搜的,想一想确实很划算。而且只要是老房基,手续也简单,没有额外的费用。
对于我这种不思进取只想回家种地,草生豆苗稀的主,挺合适。城里买房一套几十万,农村修一个,省下来的钱买车,一周进一趟城买东西,真香。
当然你要上班的话当我没说。
我一直关注日本的生育,我的观点和几乎本问题下的回答画风完全不一样......
我的观点是怎么还有1.3啊.....降快点.....
随着日本的生育率问题发展,源自国外的劳动人口的需求越来越大,待遇也越来越好,因此我觉得日本的生育还是低点好。
截至到目前,很多蓝领工作例如
大船现场的油漆工,会打单、天井的日薪大约15000-2000日元。
横滨的工事外籍工人每天可以干1-2个现场,每个现场日薪12000日元。
盒饭装餐25万、干油锅炸30万.....等等。
我甚至看到了这样的招聘要求(字里行间都觉得是请求了)
埼玉川口仓库兼职川口站,赤羽站坐公交车25分钟报集体税,日语不要求,男士。工作地点:埼玉川口东领家仓库工作内容:检品,贴标,捆包,出货工作时间:9:30-18:30周出6天或者能出周四周五周六的(周日休)待遇:时给1500。交通费报600,上限1w。要求:日语不问,45以内。没有重体力。
对于其他职业诸如程序员而言更不用多说,现在赴日的程序员低于600万的基本不考虑了,超过1200万才能在群里凡尔赛一下.....
个人觉得日本的生育率降低,从各个维度来看都是好事,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劳动力,资本就会着急,着急就只能加钱并提供和日本国民相同的顶尖社保,从自己的劳动阶级角度考虑,还请日本的生育率进一步下滑吧,阿里嘎多。
话说之前看过一篇深度文章,大概是罗列数据和论据指出一户建越多才有可能最大程度挽救并支撑生育率,住楼房为主的国家生育率最终都会快速下跌,日本如此多的一户建也只能撑到1.3了嘛.....
破防的是谁?
是户口本上写汉族,从边远地区一路考到京城,提心吊胆读完研究生,毕业后因为年龄和生育找工作有些困难,天花板也显而易见的小镇姑娘。
是一战二战三战,没有考上研究生,考研人却越来越多的考研党。
是上学的时候努力读书,毕业了努力,996结果累死累活一个月赚的钱还没人家带货一天赚的多的秃头青年。
他后面的剧情都可以想象:
怀胎十月,婆婆骂我吃太多,不懂的伺候老公,
老公居然出轨,和理发店小妹勾搭一起,
孩子生了,不是男孩,他们全家都冷眼相待,
老公又出去找小姑娘聊骚了,
在孩子的哭声中,我也哭了,
家人们,啥也不说了,全部9.9包邮,
我要靠自己养活孩子,然后回去上学!
1!2!3!上链接!
不过我相信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渐渐的大家也都不会破防了,
只有一句加速吧。
我说下啊,就可能大家真的不刷抖音,我是真刷,我需要积累写作素材,抖音里啥奇葩事儿都有,而且人设一个比一个牛逼,他们确实在消耗大众的同情心和关注度,这个确实可恶。
证明了我这么多年的爱果然没有错!
说句实话吧,这些年其实我见识了很多不太好的人性,也多次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极为失望。有时候甚至夜半难眠,在辗转反侧之中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我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自己经历多少悲伤,而是自己一直以来爱和信仰着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笑话。
每当我对一切怀疑、仿佛被哀痛之茧包裹起来的时候,我总能想到我喜欢的那些日本漫画家,像是高桥和希,像是鸟山明。
他们都是上个时代的故事创作者,和一般意义上的明星、网红不同,和现在很的多只求火、只要流量不要三观的创作者也不一样。他们的作品,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与审美,和诚挚朴素的正义感。
他们所编织的故事,不仅仅是娱人娱己的脑洞,不仅仅是用来收获名利的工具,更是自身心里开出的最美丽的花,名为情感,名为愿望,名为爱与正义。
鸟山明创作的龙珠更光明,情感更少,更纯粹,就像盘旋着飞向天边无尽远处的神龙一样;
而高桥和希的游戏王则剧情更黑暗,情感更澎湃喷薄,更善于描写人心中的那些杂质,但也更温柔,包含一丝救赎的味道。
高桥和希所刻画的主角是我最喜欢的男主类型。身为王者而心地仁慈,经历过各种残酷的过去,黑暗的童年、亡国的历史、辗转千年的穿越轮回,依然保持着心地那片温柔。他不是光,就连掌握的力量也是黑暗之力,但他是苦难中守护一切的救世主。
第一部结尾,众人拯救了三千年前的世界以后,主角和男二号迎来了告别,用最后一场对战为法老王送行。我记得男二号(小游戏)赢了的那一瞬间,法老笑了,小游戏却哭得稀里哗啦。法老王竖着大拇指走向冥界,最后留给众人一个坚强又潇洒的背影,而小游戏在告别了另一个自己之后,却随着成长而拥有了越来越多法老的影子。
到第二部游城十代继承一张好运栗子球的时候,也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把,就像《数码暴龙》第二季第一话叫“勇气继承人”一样,这类继承传说、继承美好的桥段总是让人兴奋不已。
法老王优雅而执着,游城十代潇洒却善感,不动游星坚毅又冷静,共同点是重情重义、坚韧不拔,三位主角都算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也真心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能写出脍炙人口作品的人不一定有多么高尚,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能写出《游戏王》这个故事的高桥和希一定是一位很好的人,因为他的作品里充斥着像存在于骨子里一般的爱与勇气,信念和羁绊。
事实证明,我没有爱错人。
如果【游戏王】这一共同目标,能够让你多结交到哪怕是一个朋友,我都会觉得“画出这部作品真好啊”。那是最让我开心的事。——高桥和希
噗,晚上9点20分没有人不是很正常吗?饱受诟病的996工作制也不过是早上9点到晚上9点,这家公司的工作制看起来比996还可怕0-0…
据脉脉用户爆料,该公司为恒生电子,目前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上市了。
话说,恒生电子的劳动争议已经在司法诉讼的案由排序中位列第一了,emmm…
这个新闻语焉不详。所谓的言情和盗墓书,到底是指的什么书籍?
如果是一般的言情书,孩子们怎么就不能看了?
我记得我当年上语文课的时候,课文里就有舒婷的《致橡树》,就是对对爱情观的直接描述。林黛玉进大观园的部分,谁能说两人初见时的那种情感不是爱情描写呢?
当年的课外推荐读物里面,《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更加直接。
现在的中学课文里有没有言情作品,我不知道,但是网上有教育部推荐中学生阅读的读物列表,我随手一翻,里面文学类读物中包含言情描写的也很多。
从什么时候起,“言情”就成了毒品了?这就离谱。
我在中学的时候,女生看琼瑶岑凯伦,男生看金庸古龙黄易,里面都不乏性描写(金庸相对比较“干净”),更不用说言情了。难道我们这一代都是吸食毒品长大的?
至于说盗墓的书?我不知道除了《盗墓笔记》还有什么其他的,盗墓笔记虽然写得不咋地,但是叫它“毒品”还真是抬举它了。
难道还有盗墓的专业书吗?那不是考古专业的人该看的吗?小孩子能喜欢看这玩意儿?
不是家长小题大做,就是这个新闻在搞标题党。
===========
另外,人家书店合法经营,你家长跑去大闹一番,按理说可以直接报警给你个寻衅滋事都有可能。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要紧,跑去管人家正经营业的书店?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家长觉得小孩子被教坏了就去举报《虹猫蓝兔》、《喜羊羊》、《小马宝莉》的闹剧。
还有觉得孩子看《苏菲的世界》变得“神经兮兮”,就要举报把《苏菲的世界》给禁了。
你觉得你的孩子不该看一些书,就管住你的孩子好了,管人家书店毫无道理啊。
说真的,即使是书店真的卖了什么少儿不宜的书(我怀疑在我国的严格审查之下,有没有这种书出版),家长也没有权力去要求书店什么东西。我国毕竟没有分级制度。真要是觉得受不了,去政务投诉与建议专栏,呼吁建立分级制度吧。
标准的网文超级爽文开头……
都不用修改细节,以勇士为主角,加一些情绪渲染,开头压一压情绪,推出如何绝望,然后找单车堆一点那个细节……
剩下就是长达二十章的闯校园剧情,
开头之后,可以天降系统,走玄幻路线
也可以被某个妹子主动示好,走都市爱情路线,
也可以走影视路线,故事被影视公司看上,要求主角带剧情进组……小成本制作,却大火大爆,成为一线网红,转带货兼拍戏……
三万均定挡不住……
这个兄弟,忘掉这个女人,你的人生就是爽文开局。祝福你以后生活健康美满,无忧无虑,看得开。
西方社会的套路,贿赂门槛比较高,不是小门小户搞的。
习惯大陆“土”方法的,一时不适应。
比如小学入学。
香港“直,私”两类小学,主要是自招,要学位完全可以拿钱砸,光明正大。
“官,津”两类,受政府财政支援较大,学位采取“统一分配”和“自行分配”并行。
统一分配,没得说。
如果硬要选某学校,又怕统一分配不到,那就走“自行分配”。
就是家长自己申请,学校接受你就上,不接受你不上。
“自行分配”是“计分制”,按照计分,择高录取。同分抽签。
这个家长看上的小学,是“官”。走了“自行分配”的路。但是计分不够,上不了。
于是就按内地习惯,给校长行贿,还失败了。
那么校长是否有办法帮忙呢?
那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区区两万块,不值得罢了。
按照“计分制”的游戏规则。
只要父母是学校“董事”,同时父母是学校所办社团的成员,学童能获得的计分满分,肯定可以入学。
如何当校董,如何加入社团呢?
你说呢?呵呵呵。
当校董需要多少我不知道,但两万块肯定不够。
至于学校社团,那也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需要事先的“社会活动”运作运作。
所以你看。还是那句话。内地的贿赂属于简单粗暴,而且门槛很低。
人家的贿赂。那才是真正比拼财力,比拼社会关系的。
不同于某些回答所认为的这是由一些“营销号”媒体集体出动的对年轻人的蒙骗性营销,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主流媒体暗中或即将进行引导的、对当下社会矛盾进行转移性遮蔽的大规模宏大叙事的头阵。
我们时常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日光底下无新鲜事”,面对相似的就业市场出现失业危机的社会环境,最近且最大规模引起一种社会现象的一次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而面对这些下岗/失业工人,当时的讨论全然无视原有体制的问题、无视工人群体从中国社会的主人公朝向经济底层的坠落乃至难以生存的现实,而将他们再就业的困境解释为失业者自身的“观念转变”问题、素质问题缺乏新时代专业技能的问题。并且,如果某些工人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侥幸走入了当时的外资企业,那么人们就会避开讨论他们可能面临的低价工资、高强度劳动以及权益与福利难以保障的残酷现实,而代之以“人口红利”的宏大叙事一笔勾销。
在此过程中的另一套叙事则更加荒诞——某些本分的普通工人,一经“下岗”就“转变了观念”,抓住了“时代的机遇”,陡然间通过“个体户”等新兴的经济生产方式致富,在这些叙事里面,失业/下岗成为了天赐良机。这一叙事逻辑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其中就表现为大量年代剧中的国企失业者下海到“深圳”这一某种寄托了当时社会高速发展想象的代名词的地方发家致富,从而带领剧中的家庭走入了不一样的新生活中的叙事,而对于更加广大的下岗职工以及在深圳闯荡失败的百姓,则完全在影视作品中呈现一种失语和被遮蔽的对象。且就弹幕的情况来看,大量青少年认同了“失业/下岗成为了发家致富的天赐良机”这一叙事逻辑。
到了今天,当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媒体试图再一次用“互联网时代的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官方再一次试图用“人才红利”掩盖学历通胀的事实,指责年轻人拥有孔乙己的长衫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技能脱节的问题,并同样避开讨论年轻人正在面临的低价工资、高强度劳动以及权益与福利难以保障的残酷现实,如何刺破这一叙事逻辑,避免成为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一代高学历大学生,其实是我们尤为迫切所需要思考的。
也许数十年后,灵活就业吃上互联网时代红利的致富者会再次成为年代剧中的传奇,而对于同一时期的毕业即失业者,将无人再回忆起。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贵州电视台记者张巍瀚前往唐山采访时遭遇暴力扣押一事也再度让舆论哗然。
根据记者张巍瀚的讲述,唐山事件发生后,他以电视台记者的身份从贵阳前往唐山准备对唐山事件进行采访,但接下来的遭遇让人意想不到:
手持核酸阴性报告却无法从车站出站,理由是未进行提前48小时的报备;终于设法出站后在烧烤店进行采访报道时却被当地警方带走调查;被带回派出所后,遭遇辱骂与暴力扣押,被搂住脖子按着头在地上跪着,双手反扣在身后搜身;做完二次笔录时,要求记者打开手机检查微信聊天记录……
甚至在通常情况下,“异地监督”反而更具监督效力,原因为何?因为我国媒体特殊的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
所谓属地管理原则,指的是各级媒体要接受当地主管主办单位和有关新闻管理部门(比如宣传部、网信部门等)的业务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
无庸讳言,这样的新闻体制形成的弊端之一:就是当地的重大负面新闻事件,当地的媒体反而不容易参与报道。
那怎么办呢?这时外地媒体因为不归当地行政部门管辖,反而能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这样也使得媒体的“异地监督”成为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禁锢的常见方式,具有非常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而跨省区采访,在新闻界,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从未有过“主动报备”之说,目前更找不到任何法律法规或条例有相关的规定。而且即使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所谓的采访需要提前报备的规定。
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现场是新闻的灵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关乎民生利益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记者有实地采访、及时进行舆论监督的义务。如果舆论监督如果都需“主动报备”,谈何监督?如何监督?为谁监督?所谓的“主动报备”是将本来畸形的采编流程视为正常流程,如此一来,“监督效力”必然荡然无存,这才是新闻业乃至社会的悲哀。
“在央视记者还没现身的特殊情况下,某地方台记者您去敏感区域搞暗访,被扣查……不反思一下自己也存在问题吗。”柳倩月教授的这一番表达,不仅逻辑荒诞、媚态尽出,而且暴露了其对记者采访权性质的误解:新闻采访权不是公权力,新闻记者的采访不是“执行公务”。
基于记者和新闻媒体之间的雇佣关系,记者所行使的采访权实际上是新闻媒体的社会权力。社会权力复归于社会,还权于民,是现代国家民主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总趋势。
记者的采访权不是行政、司法和其他权力组织赋予的,因而这些权力组织也无权剥夺记者的采访权。但是有些行政、司法或其他权力组织,出于维护必要的社会活动秩序,对采访活动拥有管理权。
例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颁发记者证和记者的培训,是在行使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权。但是,这些属于管理范畴的权力对所有传媒和记者均一视同仁,权力组织不得利用手中的管理权,限制具体的传媒或记者的采访,除非传媒或记者触犯法律。
因此,不存在“央视记者都没现身”,而地方记者前去采访的“僭越”。不管是央视记者还是地方记者,权力组织均对传媒或记者应有同等的对待。
记者不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采访是一种职业工作,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而是一项延伸公民实现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始终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能而不是社会官僚作秀的表演。柳倩月教授此种言论不怪有网友调侃这是对央视的“高级黑”。
回看记者张巍瀚的遭遇,似乎能窥见一种新闻界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调查记者的处境令人堪忧。
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为目的,记者亲自去往实地调查重大案件,行使采访权,但在途中却遭遇暴力扣押、污名辱骂,甚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
张志安教授等在2017年《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中指出,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
据他核实,当时国内仅余175名调查记者。与2011年首次调查的334人相比,人数几乎被腰斩。那一年,国内持证记者人数超过22.8万人。这意味着每1300位中国记者中,平均只有一个调查记者。
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对国内媒体作为“理想媒体”的评价总体不高,来自组织外行政控制和组织内主管领导方面的压力降低了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
此外,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普遍收入下降,成为被裁撤的主要对象;原生态写作和去中心化传播使得娱乐化和碎片化信息填满公众的生活,使得深度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概率越来越小;交叉夹杂信息干扰调查报道.......中国调查记者存在凋零趋势的隐忧。
说到底,保护调查记者就是保护公民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而如何改善调查记者现状,保障记者采访权,成为了当下的媒体工作者乃至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唐山警方的一句“你还是电视台记者,你太没素质太没文化了”,或许是这个时代下新闻调查记者的一个尴尬、无奈又略带嘲讽的注脚。
作者丨驯龙女孩
编审丨侧影& @下岭
参考文献
新传学苑《某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被骂新闻传播学界的耻辱背后:弄清楚新闻采访权或许更重要!》
学术会议资讯《柳倩月教授言论引热议,本人及校方回应》
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采访权不容侵犯》
张志安 曹艳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